2008年12月23日 星期二

視覺藝術治療 - 一個形上學理論者的治療實例

一、治療架構
1.與繪畫的交談
面對一張圖畫,患者從圖畫的物理特徵下手:它的明度、彩度、線條,都各自透露出一些訊息,把各自的意涵解讀出來,拼湊出一個完整的意象,這個過程就是”交談”。一種無言的、沉靜的交流。視覺刺激給予患者強烈的觸動力去激發他的想像,讓患者在腦內進行”再創作”,對自己的作品省思。在對談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養成一種洞察力,使心智獲得成長。換言之,透過對話,患者深化了他的創作歷程,在下一次創作時將更有收穫。藝術治療師在患者與交談時通常需要給予心理上的建設,因為有些人對於和虛構的角色對話有種心理障礙,他們害怕被評為”幼稚”,治療者安撫患者,讓他們安心地與對話交談,在靜靜的冥想之中,繪畫便可以扮演天使或守護神的角色與患者溝通了。
2.創作的故事
此處所說的故事並不是指繪畫的題材,而是指創作的過程。在創作的過程中,患者會遭遇到很多不同的事情,可能有意想不到的發現、思慮的停滯、一時難以克服的困境等等。之所以用”故事”來稱呼這個歷程,是因為這段經歷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顯露出了患者的心路歷程,也就是他的靈魂探索的過程。說”故事”其實也常由患者自發地開始,他們渴望分享創作的過程:如何發現主題,如何表現主題,成就作品。在這個分享的儀式當中,患者陳述著故事,藝術治療師身為領導者並不加以提示,而是建構一個合宜的環境,強化這個儀式。一個合宜的環境即是讓所有人都可以慢慢地發表他們的故事,”慢”才可以清晰而明確地再現創作的過程,使情緒得以完整的表達,而不會讓這個反思的過程停留在膚淺的表面。
另一個關注的重點是旁人在參與故事討論時該有的反應,患者們應當融入同一張畫像,從”外人”轉化為”作者”,如果進行局外者觀點的評判與分析,只會讓繪畫者本身在接受這種回饋的同時與靈魂拉開距離,說故事的人有著帶領大家進入畫中世界的期待,藝術治療師所要做的,也就是維持討論過程中的”心境共同感”說,讓大家環繞著同一主題進行對話。故事的儀式中,人們彼此交談,練習聆聽,此時患者們透過繪畫,其實已經進行了靈魂的交流。
3.夢境的結合
夢可以說是潛意識的發揮,故做為一個繪畫的靈感來源是相當良好的。透過回憶夢境,患者可以試圖重現潛意識的運作過程。以夢境作為題材,可以說是以夢作為繪畫的指導者,由於夢伴隨著大量的視覺圖像、肢體經驗等等,故其呈現出一個相當完整的心境圖畫。雖然說最自然的方式是在無意識創作、隨意塗抹描繪之後完成作品,然而繪畫時我們處在真實世界,思想上便不免有些枷鎖在創作的時候隱約地限制著創作者,換言之,有一部分的自我無法表達。但夢境是相較之下受限較小的 – 在夢的國度裡,一切都是合理的,做夢的主體操控著夢的世界,夢魘也好,春夢也好,其中所透露出的壓迫或者慾望都是真實的自我表現。也就是說,透過回憶來再現夢,我們可以更精確地分析自己的心緒。與直接解夢相比,以實體畫作而非抽像記憶來詮釋自我,顯得更有效率也更加精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