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7日 星期六

繪畫藝術治療在國內實行的難處

國外類似的藝術治療師,可以進駐醫院中,雖然是屬於輔助性治療,但是治療師能夠與病患的精神科醫師,照護團隊進行資訊的交換,讓整個治療有較高的效果,反觀國內,對於這類的輔助性治療重視的程度較少普及率也不高,只有在像發生九二一這樣的大型災害時,才會有較具規模的治療計畫,所以在台灣藝術治療實行上是較為困難的,另外一個可能發生的問題在”青少年的藝術治療”一書中有提到,美國保險公司對於類似治療的補助有減少的趨勢,使得治療師必須在短時間內達到治療效果,但是在實行上,這些治療往往都需有一定的時間才能看出成效,迫於現實的需要,治療師可能得直接對於患者的作品意義進行解讀,這與主張讓病患利用畫作來表達自我,達成自主性,進而達成完整治療效果的基本理念是相衝突的,所以要讓藝術治療能夠真正在國內獲得真正的應用,除了在制度上的修改之外讓治療的資訊可以在照護小組中流通外,或許也能讓校園納入藝術治療的範疇,如此以來不僅能夠有較完善的人力資源,校園也比較適合讓案主接受較長期的治療,進而達成有效的輔助性治療。

2008年12月26日 星期五

音樂治療的定義、四個取向、實施步驟

一、音樂治療的定義
音樂治療(music therapy)的定義: (根據心理學者R.J Corsini在其所編著的《心理學辭典》中的描述)1. 以音樂來做治療(music as therapy):使用音樂來治療心理疾病(mental disorders),有時也叫musicotharapy。2. 在治療中使用音樂(music in therapy):運用音樂附屬於治療或復健中,在特別訓練之治療師的指導下,音樂治療計畫將根據個人的需求提供種種聆聽或參與的經驗,ex:經驗分享、情緒表達、鬆弛歡樂…...等,有時也叫musical therapy。
著名音樂治療學者Kenneth E. Brusica對音樂治療的定義則比較詳細,
“音樂治療是一個人際互動歷程,在此歷程中治療師使用音樂和其所有面向,ex:生理的、情緒的、心理的、社會的、美學的以及靈性的,以幫助案主增進、恢復、或保持健康。在某些情況中,案主的需求可直接藉由音樂的要素來達成;在某些情況中,案主的需求則是藉由強調治療師與案主的人際互動關係,或者團體中的人際互動來達成。治療中運用的音樂可以是治療師特別創作的,也可以是案主自行創作的,或者是文獻記載中已存的不同時代、風格的音樂類型。”(Brusica, 1991,p.5)

二、音樂治療的四種不同取向
音樂治療有許多種的流派,每種派別著重之處也不盡相同。而我們參考《音樂治療十四講》一書中的分類方法,分成四種取向,分別為心理治療取向、音樂取向、教育取向、醫療取向。

(一)心理治療取向
心理治療取向的音樂治療理論是由許多當代心理治療學派所衍生的,例如心理動力取向、完形取向、認知取向、行為取向。而較常被提及的有二:心理動力取向和引導想像音樂治療。
1. 心理動力取向(Psychodynamic Oriented Music Therapy):
奠基於佛洛依德等人的心理治療理論,像是對於潛意識的重視,超我、自我、本我人格結構的認同,強調移情(transference)關係、整體人格的改變、詮釋的重要性。如果把這些心理動力理論應用於音樂治療中,則可以把音樂當做探索潛意識動機的媒介,或運用音樂的象徵性於治療中(Hanser,1999),治療師也可以運用動力治療的技術,例如移情詮釋、夢與心像的詮釋……等,幫助案主了解其潛意識衝突、情感、動機、象徵,以促使其正向人格改變。(Scovel,1990)
在治療過程中,案主與不同樂器之間的互動、他對於這些樂器的喜好程度……每一個過程中的小細節都要注意,因為他無意之間的舉動更容易了解他的性格傾向。
2. 引導想像音樂治療
與心理動力治療理論有密切相關,由Helen Bonny於1970年早期所創,他發現案主在放鬆狀態聆聽古典音樂,可以喚出潛在的思緒和感覺,導引出和治療議題相關的領悟,最終產生自我實現和自我整合。
治療歷程可分四階段:預備會談、放鬆聚焦、音樂聆聽(治療師提供的安全感讓案主可以放心地放掉平時的壓抑、控制而完全表現內在自我)、經驗整合(幫助案主把音樂誘發的意象、思想統合起來,治療師使用的方法可以是討論、繪畫、寫日記……多元的方法。治療對象需要有圖像思考的能力以及足夠表達音樂經驗的語言能力。

(二)音樂取向音樂治療---Nordoff-Robbins Music Therapy
諾多夫--羅賓斯音樂治療是在治療中讓案主即興創作的音樂療法,運用聲音、樂器即興表達,促進案主表達自己內心情感的能力。這種療法的概念近似於心理治療學派中Carl Rogers創立的Client-centered Therapy:用語言、現象去同理案主,促進他的自我認識。(把媒介改換成音樂就是音樂治療了)
諾多夫和羅賓斯相信每個人天生對於音樂都有理解、享受的能力,認為這是人格結構的一部分。因此,他們發展出以樂器當作案主與治療師的溝通工具,舉例來說:治療師用鋼琴演奏一段樂曲,而案主則以打鼓來回應。在治療中,治療師會用即興演奏的方式反映案主表現出來的狀態,使他透過音樂經驗到自我。因此,創造性音樂治療是music-centered,治療師的介入是透過音樂,同樣的,也透過音樂的回應看出案主的進展。所以,有嚴重語言或認知障礙的案主很容易參與其中。
創造性音樂治療的核心是放在案主身上,而非案主的疾病、問題,同時也是一個process-centered治療法,著眼於當下,而非過去。治療師把心思放在當下與案主的互動中,目的不是指導、引導,而是跟隨案主的步調,營造一種讓案主可以自由的探索、表達自己的具有安全感的關係。


(三)教育取向的音樂治療
音樂教育與音樂治療並不相同,音樂教育著重音樂的美感和藝術性,而音樂治療則是希望透過音樂的功能來幫助案主。對治療來說,音樂是一個工具;但在音樂教育中,音樂則是目的。從事音樂教育的人如果把焦點從音樂的作品轉移到學習音樂的過程、進而關注人的發展,則可以說是初步踏進了音樂治療的疆界。在音樂治療的流派當中,與教育理念結合的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這裡只介紹在台灣最常見的奧福教學法,是由德國人卡爾.奧福(Carl Orff)所創。
奧福觀察兒童遊戲中的音樂行為,而發展他的理念,他以音樂教育為基礎,認為音樂、動作、語言三者密不可分,並且整合音樂、舞蹈、語言、戲劇的學習,有以下特點:
1. 目的不是訓練孩童成為音樂家,而是尊重每個孩童的特質,讓孩子發揮潛力。
2. 強調即興創作,鼓勵孩童思考、發表。
3. 強調本土化,由當地的音樂素材來編制教材。
4. 注重團隊精神,讓孩童有許多合奏的經驗,讓他們享受團體演奏的樂趣。
5. 取材世界上較奇特的樂器,或甚至自己製作樂器來敲擊。
6. 強調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使孩童發自內心的喜愛音樂。
奧福的音樂教學精神蘊含治療轉化的能力,所以後來被許多音樂治療學派採用。對於個人或是團體課程都能適用,適用於孩童也適用於成人。

(四)醫療取向音樂治療
醫療取向的音樂治療,比較強調在正統醫療過程中使用音樂作為輔助的工具。由於檢驗醫學的發展,也有越來越多研究探討音樂治療在生理、腦部方面的影響。以下分成兩類
1. 臨床輔助醫療:
目前國內醫療機構運用音樂治療最多的是復健科和精神科,尤其復健科設有許多專職音樂治療師,與復健相關的音樂治療理論有
a. 職能治療模式:藉由音樂演奏伴隨的動作增進患者的身體機能,例如吹奏樂器以強化心肺功能;彈琴促進手部的運動和協調。同時,快樂的音樂也可以提高病患的復健參與度,減低他們對復健的懼怕。
b. 神經學音樂治療(Neurological Music Therapy)是近年來復健音樂治療領域的一個新進展,主要目的是要改善神經病變、腦部損傷的病患引起的認知、感覺、運動的失能現象。
2. 生物醫療音樂治療(Biomedical music therapy)
這個理論是奠基在快速發展的檢驗醫學上,意圖透過計畫性的使用音樂對人體大腦功能的影響來增進人的能力。生物醫療音樂治療認為,研究音樂直接影響的大腦部位或神經系統是音樂治療研究中最重要的工作,Taylor 提出對音樂作用的四個面向的假設:a.疼痛知覺 b. 情緒行為 c. 和生理機能與人際互動技巧有關的肢體活動 d.和焦慮、壓力、緊張有關的physiological processes。(Taylor,1997)這個理論可說是相當強調實證醫學的音樂治療理論。

三、音樂治療的實務(一)音樂治療實施步驟
根據Brusica(1991)的區分方法,音樂治療過程可大致被區分為三大基本步驟:
1.初期Assessment(衡鑑) 2.中期 Treatment(介入) 3. 後期Evaluation(評鑑)
以下分別就這三個步驟詳細說明
1. 初期Assessment:
音樂治療在許多疾病中仍為輔助的功能,因此,音樂治療師必須先了解為何這位患者需要接受音樂治療,並且在他必須先接受正規醫療時,幫助轉介給醫院。一旦確定接受音樂治療,就要開始建立治療關係。治療師要建立一個舒適、有安全感的治療環境,並且在建立關係的同時,蒐集案主的各種資訊,除了獲取基本資料之外,還要對他的音樂行為做出衡鑑,音樂行為包含音樂反應(對音色、節奏、音調、強弱、合聲……等的分辨)、音樂技巧(樂器的彈奏能力、歌唱能力、即興能力)、音樂偏好。而衡鑑的方法可以透過觀察、語言或非語言溝通、測驗。在建立案主音樂治療衡鑑檔案時,常會需要與其他醫學專業合作以達到完整的治療計畫。

2. 中期 Treatment:
a. 治療目標:
進入治療後,治療師首先要訂定治療目標,長程目標可包括動作技巧、溝通技巧、認知技巧、社會行為技巧、情緒調適、學習能力、生活自理、職業與休閒能力、生活品質等等,定完長期目標之後再訂定每次治療時段的短期目標。
b. 治療計畫:
詳細的治療計畫包括:個別or團體治療;主動式(包含創作)治療或被動式(聆聽音樂為主)治療;每次治療的時間;使用樂器;活動形式。其實所有的治療都有一個類似的模式------評估、計畫、執行,這是一個不斷重複的循環,因為人的狀態是動態的,所以音樂治療師也同樣要對案主的狀態與進展保持敏銳,並根據美國音樂治療學會會員手冊(AMTA,2005,p.20),盡可能邀請案主一同參與擬訂計畫的過程。
c. 治療記錄:
在音樂治療中,案主的轉介、衡鑑結果、治療計畫、持續進展等每一步治療活動都要符合專業的標準詳實的記錄。(AMTA,2005,p20)治療師在記錄上要描述特定的音樂治療介入所造成的案主反應為何,以及這些反應與原訂治療目標的相關程度。
3. 後期Evaluation:
a. 治療成效評估
b. 結案與追蹤

2008年12月25日 星期四

藝術創作與心理的過程

身體上(行為-表現-可看)
理性上(思考-認知-可知)
情意上(感受-情緒-可說)
l
ˇ
當事者->創作經驗<-作品表現
^
l
心理過程:(喚醒內在的語言)
^
l
象徵符號
^
l
想像力、潛意識、投射作用、昇華作用

2008年12月24日 星期三

與畫作對談 – Dr. Shaun Mcniff的親身體驗

博士並非精神疾病患者,他是個藝術家,也是藝術治療者,對視覺藝術領域有深入的研究,著有該方面書籍多本。在Art as Medicine : Creating a Therapy of the Imagination, Educating the Creative Arts Therapist and Depth Psychology of Art. Dr McNiff一書中他針對自己數十年來的畫作進行分析,藉由與畫作交談來頗析自己創作時的心境,訴說自己的創作歷程。以下節錄其中一幅作品的畫作對談,作為形上學藝術治療中”對話”過程的例證。
(有附圖)
本圖創作於第一次波灣戰爭爆發前,博士時任以色列某研究機構理事主席,時常在兩河流域旅行,他在伊拉克畫了這幅畫。以下是”對話”部分內容:

“此圖是對保護的純真的一種冥想。武裝部隊的典型產物一概鮮豔的顏色。但是這是癡心妄想,欲否認他們的行為。這兩隻狗是田園的而且優雅。牠們表達純真、美好的生活形式,決不選擇戰爭或促進戰爭。”

“起初狗好像在玩耍。現在我看到牠們充滿不安在嗅空氣的味道,牠們知道事情不對勁。牠們的動作可能變成狂暴。牠們準備要說話。’我們不能把這個世界託付給你們人類,那些如雷轟響及尖銳的聲音是什麼?你們的禱告帶來這些噪音嗎?’畫中人說:’這一切都是幻想。事情發生在遠方。在我所在的平靜住處,有狗、花園,河流及城市的景色。戰爭與我無關’ ”

博士透過畫作去省思他對於即將爆發的戰爭的看法,這幅畫是一系列畫作的第二幅,由於處在戰爭即將開始之時,博士心中充滿了衝突的聲音,然而他的作品卻含蓄地處理這份衝突,但隱晦只是表像,畫中實際上隱含著許多抵抗的能指(signifier),一種抗議。這些不滿的聲音在對話中是清晰可見的,這告訴我們的是,透過繪畫,就算作品只是一幅看似和平清幽的圖畫,也可以抒發相當深厚的情感,甚至是處理沉鬱的或者憤怒的訊息 – 由於作品有所隱藏,便要透過對話把所指(signified)釋放出來,真正地把繪畫者的情緒宣洩而出,讓心靈找到出口。

當前藝術治療施行與評量的方法簡介

一、 人物繪畫測驗(Human Figure Drawing Test;HFD)
a) 施測方式:要求受試者用鉛筆在空白白紙上畫一個他所能想像到的「完整的人」。 可以塗抹、沒有時間限制。
b) 測量的目的與方向:1.測量孩童心智發展的成熟程度。2.必須能區辨出有情緒問題、精神疾病與沒有情緒問題與精神疾病的孩童。
c) 優缺點:能夠分辨孩童中的高成就者與低成就者有良好的效度。但對區辨是否有情緒疾病、攻擊性則不明顯;也欠缺信度資料。
二、 動力家庭繪畫(Kinetic Family Drawings)
a) 施測方式:要求受試者用鉛筆在空白白紙上畫出家中所有的人與正在進行的活動。可以塗抹、沒有時間限制。
b) 測量的目的與方向:測量個案的繪畫動作(可將之概念化討論,用字典式的方式解釋之)和繪畫的樣式、象徵符號等。
c) 優缺點:具有客觀的評分系統、但在信度與效度上仍然薄弱。透過方格(grid)來測量人物間的距離與大小是有效的;也能判斷孩童是否受到性虐待。
三、 學校動力繪畫(Kinetic School Drawing)
a) 施測方式:要求受試者畫出在學校中的圖,包含自己、老師以及朋友們。這些人物都要有正在進行的動作。
b) 測量的目的與方向:同上則,只是改成在學校與老師同儕的互動關係。
c) 優缺點:欠缺信度,但有相當的效度。關於標準化的資料相當薄弱。
四、 繪畫診斷系列(Diagnostic Drawing Series)
a) 施測方式:必須在受試者接受精神疾病治療前三天完成。依照受試者的感受連續畫三幅畫(第二幅要求它畫樹),每幅限制十五分鐘。
b) 測量的目的與方向:在第一幅繪畫中,測量受試者的適應性與防衛性。第二幅繪畫中,樹代表受試者的精神/成長狀態。第三幅畫中則顯示受試者的情緒狀態。
c) 優缺點:能夠區辨出有精神方面疾病的人(適應異常、憂鬱、精神分裂症、器質性症狀),並提供良好的臨床診斷資料。
五、 房樹人測驗(House Tree Person Test)
a) 施測方式:要求受試者在沒有時間限制的狀況下依序畫出房子、樹、人,完成後再對受試者詢問固定的二十二個問題。
b) 測量的目的與方向:房屋代表精神的層次:每個部分都有其代表的意義。樹則是代表受試者個人心理發展的象徵。施測者須詳細記錄受試者繪畫的順序與細節。
c) 優缺點:未建立信度與效度資料,且對施測者負擔太大。但有良好的解釋指引,能夠用來測量有特殊人格特質的人。
六、 家庭為中心圓的畫(Family-centered Circle Drawings)
a) 施測方式:要求受試者在圓圈中畫出母親,並在其旁畫出象徵符號。接著將圓圈中的人依序改為父親、自己、父母與自己三人。
b) 測量的目的與方向:在不同人為中心的繪畫中,調查其旁的象徵繪畫。
c) 優缺點:可以調查受試者與其父母的關係、甚至是障礙。缺點是未包含其他的家庭成員,如兄弟姊妹。也缺乏證據來證實其對解釋象徵符號的信度與效度。
七、 畫一個人測驗(Draw A Person Test)
a) 施測方式:以一幅畫五分鐘為限,依序畫一個完整的人、一個女人、自己。
b) 測量的目的與方向:用來界定個人是否需要情緒問題評量的篩選工具,也可以用於學校來界定學生是否需要個別或團體諮商。
c) 優缺點:具有相當好的標準化樣本、信度與效度。被強烈推薦使用。缺點是限制時間(五分鐘)可能讓受試者有些許焦慮。

視覺藝術治療的科學與測量評估的理論基礎

視覺藝術治療的科學與測量評估的理論基礎
一、 從現代科學與心理學角度看視覺藝術治療的定位
視覺藝術作為表現自我的媒介,人們利用它創造出意象(image)來使了解自身原本隱藏的情感與生理狀態。如同音樂、舞蹈、戲劇等,視覺藝術主要不透過口語來呈現,因此不受限於觀察主體本身的語言發展狀況,並擁有簡易操作的特點。視覺藝術治療作為心理治療的一支,是藉由投射法(projective methods)來施行的。當觀察主體利用投射法將自身的心理動機、內在經驗(inner experience)、生活中的情緒等等呈現在具體的媒介(圖紙)上時,同時也代表著將觀察主體的情感客體化、輔以數據或量表來了解的可能,從此脫離了站在「物我相關」(Relations of Things to Our Senses)的立場、以個人感受到的經驗來陳述的方式,而進入了「物物相關」(Relations of Things to One Another)的立場,利用另一種經驗事物來了解該媒介物(利用數據與量表來解釋、觀察主體所繪出的圖像),也就是伽利略所奠基的近代科學的研究方法。
除了可以對觀察主體情感傳達的媒介物進行客體化研究,視覺藝術本身也具有促進觀察主體與施測者的和睦關係,輔以診斷性談話的技術、透過討論來了解觀察主體在繪畫時的過程與動力,觀察主體經由繪畫來抒發並減輕社會、家庭、甚至是自我對自身的情緒性壓迫等共三種功能,尤以後者最是為視覺藝術治療的特點。
二、 藝術治療評量之定義與其範圍
如上述,我們是藉由研究、評量觀察主體情感傳達的媒介物來進行對觀察主體的了解,也就是「藝術治療評量過程的目的是透過他/她表現的觀察,和對他/她所完成作品的系統性檢驗,來研究個體的行為」(Oster & Gould, 1987, p.13)。藝術治療評量又視為是人格測驗的一支,人格測驗是透過自陳量表(self-report inventories)、成就測驗(performance tests)與投射技術(projective techniques)這三種方式來施測的;而視覺藝術治療是屬於後者。投射技術的測量被要求為:給予觀察主體一個工作,並允許他/她擁有較大自由的解決方法。基本的假定是觀察主體在這一測驗中,會投射出他/她的思想、情緒、反應特質與方式。
關於利用投射技術的視覺藝術治療評量,最大的爭議在其可能不具有足夠的效度與信度,也就是心理學家在研究與統計時的科學指標。(註:信度是指可靠性與一致性;信度好的指標在同樣或類似的條件下重複操作,可以得到一致或穩定的結果。效度則是指施測指標與施測者的構念(construct)的契合程度)另一種受到批評的方式是過度詳盡的說明每個符號或特點的意義。當以字典、固定的形式來解釋觀察主體所繪出的意象(image)時,卻忽視了一個重點:意象對不同的人而言會有不同的意義。
但是儘管藝術治療不一定能被量化來進行信度與效度等方面的檢測,它仍是一種獨特且能表達個人內在經驗的方式,並能提供觀察主體情感的診斷線索。或許較無法對其進行獨立性的評估,但它在幫助受傷、受壓迫的人們抒發情緒並幫助其成長、更了解自身仍有相當顯著的價值。

2008年12月23日 星期二

各年齡層的治療策略→成人

最後打起來是快三頁XD
補上引用資料 音樂療法 理論與方法 謝俊逢著 大陸書店 民國92年出版 P265~339

成人
成人的心身問題較青少年更為複雜,來自於背著家庭生活的包袱,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工作上的調適和經濟狀況突然的改變,心中有恐懼、不安、焦慮等現象。就目前的狀況來說,音樂治療對於成人仍然偏重在發展障礙、痴呆症、慢性疾病或嚴重的神經症、憂鬱症,或安寧病房病人。

精神分裂症
目前針對精神分裂症的治療,一般分成急性期的治療與慢性期的治療、防止患者再復發等三種治療。有關精神分裂症的音樂療法中,最普遍的是採用集團歌唱療法,除了易於營造快樂氣氛也對於醫院的經費負擔較輕,更甚者可以避免樂器變成精神病患攻擊他人的武器。
音樂療法須製造熱烈、高興的氣氛,因為精神病患大都是沉默、對事情漠不關心的樣子,而音樂療法主要是激發他們的情動及消彌他們的幻聽、妄想的行為。在人數編組上,在美國是以十人以下的小集團為主、而在日本則是以五十人以上的占多數,重要的是必須依病患病態分組,從現實的分組來說大都依照上述「急性期」、「慢性期」及防止患者再復發等三種分組方式。
另外,也須注意患者歌唱的表情與發聲,不可斥責或嘲笑。更要維持場地的秩序,遇到過度興奮或是態度惡劣者,須暫時帶離場外待情緒穩定再帶其入場,但不可辱罵以免造成反效果。

神經症與憂鬱症
音樂療法對於只有單純的神經症與憂鬱症病患治療時,是站在藥物療法與心理療法的輔助立場。就神經症與憂鬱症的心理療法中,音樂療法是較其他療法更適合,其理由如下:1.音樂的種類樣式很多,可以根據不同對象,有不同的選曲、伴奏的方法、節奏的變化等。2.不會給患者肉體的苦痛。3.治療期間較短而有效。4.症狀改善效果顯著。
神經症的音樂療法為了適應患者的心理狀態,選曲原則上是患者所喜歡的樣式及歌曲,但以跳舞系列的音樂對於神經症患者的不安焦慮恐慌的情緒有較大的效用。另外德國的音樂療法學者Chwabe所提出的”調整的音樂療法”(RMT)做法讓患者每次聽十分鐘的音樂,並將注意力集中在音樂與自身的感覺。這種做法不斷反覆後,可以讓患者體驗說出來的自律訓練法。要是慢慢的擴大選曲的範圍,可以擴大患者音樂鑑賞能力,有可能改變他的意識狀態與抑鬱的情緒。
古代就已經懂著用音樂來治療憂鬱症,通常的做法是讓患者聽音樂與唱歌。選曲方面只要患者喜歡的或是有利改善病患病狀的音樂都是好的。但需要注意的是音樂療法師不能將國外所用的選取直接用於國內的每一個病患身上,這是相當可怕且危險的。另外也不可將治療者自己喜好的音樂樣式、內容,強迫病患接受。

痴呆症老人
以老人性痴呆症患者為對象的音樂療法,最重要的是利用音樂來刺激患者的長期記憶,提升語言能力、認知能力等等;另外在提高生活品質、人際關係等也有很大的援助。痴呆症的音樂療法可以從事歌唱的、樂器的音樂活動、音樂鑑賞、音樂身體動作的活動,使患者盡量恢復正常人生活、思想、行動的能力。
音樂治療對於痴呆症老人可以有效使用手讓腦活性化,也能利用唱歌強化呼吸機能,而使用音樂的節奏,也能讓患者回復正常生活的節奏感。實際上施行時也需要注意老人多半患有重聽,須有隔音和擴大的設備。而對於較消極者則不適合採用團體,治療者需先消除患者的緊張感,談話時盡量簡短,提示音樂時也須簡單明瞭,透過多次的提示,將多少會喚起他的回想念頭。 集團性的音樂療法則以年齡、個性、病態較為接近的10~20人為佳,其中工作人員須隨時注意患者意向與身體動作及情緒反應。

安寧病房
安寧病房音樂療法的使用,就是在患者生命終點前,給予各式的音樂,特別是中音域的聲音或節奏優雅的音樂,可以暫時穩定恐懼不安的情緒。以癌症患者為例,音樂療法的治療目標有:
1.用音樂激勵患者繼續生存的信念:提供各樣有朝氣有希望的歌曲。
2.利用音樂療法矯正不健康的行為:癌症病患通常存在吸菸、酗酒、暴飲暴食等行為,固定安排患者進行音樂活動可以有助於患者改善不良行為。
3.利用音樂改變心理應對方式及增進人際關係:癌症病人因情緒問題常與人不和諧,久而久之變的孤僻、哀傷。而參加音樂活動為改變病患應對方式及增進人際關係最好的橋梁。
4.讓患者能利用音樂自我訓練達到自我放鬆的目的:再經過放射、化學治療之後,如果自發性的利用音樂自我放鬆,復健和防範再發的效果就越好。
對於安寧病房病患而言,他們所希望的音樂是永遠難忘的心曲,音樂療法師必須幫助患者樹立和增強繼續生存下去的信念,去面對殘餘不多的人生。

視覺藝術治療 - 一個形上學理論者的治療實例

一、治療架構
1.與繪畫的交談
面對一張圖畫,患者從圖畫的物理特徵下手:它的明度、彩度、線條,都各自透露出一些訊息,把各自的意涵解讀出來,拼湊出一個完整的意象,這個過程就是”交談”。一種無言的、沉靜的交流。視覺刺激給予患者強烈的觸動力去激發他的想像,讓患者在腦內進行”再創作”,對自己的作品省思。在對談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養成一種洞察力,使心智獲得成長。換言之,透過對話,患者深化了他的創作歷程,在下一次創作時將更有收穫。藝術治療師在患者與交談時通常需要給予心理上的建設,因為有些人對於和虛構的角色對話有種心理障礙,他們害怕被評為”幼稚”,治療者安撫患者,讓他們安心地與對話交談,在靜靜的冥想之中,繪畫便可以扮演天使或守護神的角色與患者溝通了。
2.創作的故事
此處所說的故事並不是指繪畫的題材,而是指創作的過程。在創作的過程中,患者會遭遇到很多不同的事情,可能有意想不到的發現、思慮的停滯、一時難以克服的困境等等。之所以用”故事”來稱呼這個歷程,是因為這段經歷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顯露出了患者的心路歷程,也就是他的靈魂探索的過程。說”故事”其實也常由患者自發地開始,他們渴望分享創作的過程:如何發現主題,如何表現主題,成就作品。在這個分享的儀式當中,患者陳述著故事,藝術治療師身為領導者並不加以提示,而是建構一個合宜的環境,強化這個儀式。一個合宜的環境即是讓所有人都可以慢慢地發表他們的故事,”慢”才可以清晰而明確地再現創作的過程,使情緒得以完整的表達,而不會讓這個反思的過程停留在膚淺的表面。
另一個關注的重點是旁人在參與故事討論時該有的反應,患者們應當融入同一張畫像,從”外人”轉化為”作者”,如果進行局外者觀點的評判與分析,只會讓繪畫者本身在接受這種回饋的同時與靈魂拉開距離,說故事的人有著帶領大家進入畫中世界的期待,藝術治療師所要做的,也就是維持討論過程中的”心境共同感”說,讓大家環繞著同一主題進行對話。故事的儀式中,人們彼此交談,練習聆聽,此時患者們透過繪畫,其實已經進行了靈魂的交流。
3.夢境的結合
夢可以說是潛意識的發揮,故做為一個繪畫的靈感來源是相當良好的。透過回憶夢境,患者可以試圖重現潛意識的運作過程。以夢境作為題材,可以說是以夢作為繪畫的指導者,由於夢伴隨著大量的視覺圖像、肢體經驗等等,故其呈現出一個相當完整的心境圖畫。雖然說最自然的方式是在無意識創作、隨意塗抹描繪之後完成作品,然而繪畫時我們處在真實世界,思想上便不免有些枷鎖在創作的時候隱約地限制著創作者,換言之,有一部分的自我無法表達。但夢境是相較之下受限較小的 – 在夢的國度裡,一切都是合理的,做夢的主體操控著夢的世界,夢魘也好,春夢也好,其中所透露出的壓迫或者慾望都是真實的自我表現。也就是說,透過回憶來再現夢,我們可以更精確地分析自己的心緒。與直接解夢相比,以實體畫作而非抽像記憶來詮釋自我,顯得更有效率也更加精確。

青少年藝術治療

青少年藝術治療

讓青少年進行藝術創造的主要目的在於讓他們利用創意建構自己的繪畫時,可以藉此機會探索和表達自己的內心。隨著人的成長,經歷,和改變,他們的感覺和內心會隨著改變, 藝術治療提供了一項不同於一般心理諮詢和治療的過程------直接採取口語來進行溝通。青少年並不擅於或願意利用言語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和想法,而利用藝術治療可以避開這點,創作的作品往往可以透露出其內心的想法,他們內心的感受可以藉由隱喻的形式在其作品中呈現出來,除了藉由作品直接表達想法之外,治療師可以利用回應性創作作品來建立同理關係和做為治療話題開頭的引子,利用畫作為一種想像的詮釋性對話及分享,治療師也能夠讓案主對於取得對其的信任,在”青少年藝術治療”一書中,作者並不贊同直接對於青少年的作品進行公式化的解讀,這種謀殺圖像(imagicide)模式經常給作品貼個標籤或給個固定的解釋,舉例來說,若作品中有橘色和紫色的組合,會直接將其解讀為精神分裂症,他認為應該重視的是作者自行的解讀,因為作品中同樣的事物,對於不同人來說,所代表的不盡然相同,每個圖像的創造本意都是創作者對生命的投射,必須尊重案主的想法,若一昧的制式化解讀,反而會使治療師與其的關係疏遠,使治療變得困難。唯有在治療師和青少年關係夠穩固的基礎下,才能夠讓青少年進行心靈修復的工作。

  整個治療中除了治療師帶動的團體的方式外,整個工作室氣氛營造也是不可或缺的,不管是任何形式的心理治療,治療中兩個最重要的元素就是安全和焦慮,必須讓病患覺得安全,才有可能讓他們敞開胸懷進行探索及分享他們的內在生命,焦慮和安全的關係就像是槓桿的兩端,案主在進行治療時,本身就會引發相當的焦慮,恐慌感,因此治療師的工作變是負責營造充足的安全感,根據Bruce L. Moon的看法,一個好的工作室,最好可以在牆上掛幾幅畫作------可以激起雙方的靈感,或作為治療的引子.隨時都有充分的美術素材和器具,才能讓案主感受自己真正受到重視,再者,若案主在零感來時卻因為器材不足,無異是讓整個治療活生生的被打斷,其他向燈光,音樂,色彩等,雖然不是相當主要的要素,但是只有對於氣氛營造有所影響的都值得用心經營。

  對於治療團體在工作室中的互動模式,治療師必須對案主們的行為規範有基本並且一致的的規定,由於治療行為不是單獨進行,其中一位病患不穩定的情緒可能會影像其他人的治療,因此需要有些規定以維持治療的順利,但是規定也不適合太過鉅細靡遺,才不會對創作形成拘束,而這是治療師所需要衡量的,制定這些規定額外的好處---讓事情能有可預期性,讓人能夠有安全感。對於任何不適當的行為,治療師都應該給予回應,不能忽視,否則行為會被解讀為適當,而失去治療的意義。

  藝術治療中青少年會有的心理轉變—1.抗拒(resistance)2.發想(imagining)3.投入(immersion)4.放手(letting go),治療方針必須根據階段的不同來加以調整,才能真正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1. 抗拒(resistance):
大多數的青少年並不瞭解自己為何要接受類似的治療,大多數的例子下,他們都是被師長們強迫參加的(此處採用的是歐美的例子,因為類似的工作室在國內並不普及)因此在初期多半會採取敵對的態度,同時他們也相當厭惡自己被人家視為病態的感覺。除此之外,治療師的”成人”身分也是造成雙方對峙的原因,由於成人的身分經常與權威角色(父母)連結,青少年相信自己的想法,感覺,是獨一無二的,並非大人們可以了解的。面對這個時期,治療師除了須了解這種情需並非針對個人,是不可避免的,美國藝術治療先鋒之一Don Jones曾說過,對於各種行為,治療師應該"永遠回應(response),但不要反擊(react)"

2. 發想(imagining)
此時期的青少年開始了解到之前抗拒行為的意義,會感覺到某種程度的悲傷和不連續感,這種悲傷悲傷被稱為”治療性憂鬱”,青少年會覺得需要被支持,包容,也會開始感受到治療的必要性,此時治療師和案主該使有穩固的關係,可以開始思考工作的目的,核心價值,信念,也是讓青少年了解目前的現實,理想中的現實和對未來的期望.此時治療師的目標為:
a. 讓青少年不再否認自身行為和情緒困擾
b. 建立以信任,共同投入藝術創作為基礎的治療關係
c. 幫助青少年了解未來將如何轉變

3. 投入(immersion)
此時期的案主能夠和自身的經驗作連結,並承認自己所擁有的情緒,行為困擾,也因為開始面對內心比較黑暗的層面,畫作的風格會變得較為深沉,乍看起來有問題,但其實是正常的路程.此時對於治療師和青少年來說,都是相當的挑戰,案主投入治療後,開始對於過去的行為,想法開始感到焦慮,所以其作品常常與邪惡,破壞有關.此時的治療師維持一貫的接納和支持態度是很重要的,幫助他們度過這段,將可以讓案主更了解自己正相和負相的特質。

4. 放手(letting go)
此時期的重點在於讓整個治療的效果內化和鞏固,要讓青少年能夠把各種從治療師身上所學,分享的經驗應用到非治療環境的外在世界,重新與外在世界建立良好的關係,此時期的案主已經能夠利用藝術作為表達內心情境,這也同時象徵著與治療師的治療關係結束,心中那份離別感,往往也是可以在其創作的作品中看到的,這也將是他們所學習到另一個健康的離別方式。

視覺藝術治療的形上學理論基礎

一、薩滿教的模型
薩滿教的主要理論認為,世界上充滿了影響生物體生活的不可知力量,且存在靈魂,薩滿教的巫醫(Shaman,witch doctor)正是扮演一般人與這些力量與靈魂的溝通者。因此他們被認為有控制天氣、預言、解夢、占星以及旅行到天堂或者地獄的能力。在治療患者時,他們常透過靈魂交流的方式去”解救”患者。或者是透過在天地間旅行,去找回患者被誘拐或者迷失的靈魂。
在二十世紀的藝術家中,闡明藝術治療的薩滿形式最力的便是勞倫斯。勞氏如此定義美術治療法:每一位真正的藝術家是所有其他人的救贖,是生命的傳達者。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藝術創作的過程中,靈魂主宰整個活動,創作者盡情地揮灑,把內心深處的東西毫不費力地東西表達出來,如此靈魂便獲得完全的伸展。“如果你的腦不對靈魂發號施令,靈魂就是一個自動自發很完美的法官。靈魂最深切的意願就是保存它自己的完整性,對抗理智與全體瓦解的力量。”( D. H. Lawrence, 1923)因此藝術治療師所扮演的角色有如巫醫,他們便是啟發患者的創作力 – 誘使靈魂去進行表達,而這個引導的過程正是靈魂的交流,在此同時,原本放失的靈魂便被找回。當患者釋放情緒之後,心理疾患也會獲得一定程度的紓解,也就是薩滿文化中疾病乃是”失去靈魂”的問題獲得解決。
而為何透過藝術創作可以使靈魂的對話成為可能呢?勞氏認為一切事物、一切生物具有神力(mama),以某種形式存在於萬物之中。創造力可以將其解放,過度的理性投入會導致靈魂與自然疏遠。當”患者以全然非理性的方式,接觸最深奧的真哩,並且無意識地製做超驗的圖畫,宛如他們知覺到的”(Hans Prinzhorn語)治療就達到其”釋放心靈”的目的了。
二、天使與守護神
天使是神的使者,是聖潔,屬神的,因此聖經中稱他們為「聖者」(但以理書四章:13;詩篇85:5-7)在這個架構下,在療程中扮演天使的不是治療師,而是圖畫本身。即是說患者視畫作為具有生命力的個體,以其表面形式感動患者,傳達直接的意念。換言之,天使可謂”沒有肉體的人格”,它可以了解、接受、詮釋我們的內心世界 – 這與天使在聖經中的描述是相同的。或者有另一種解釋方式,天使在我們身旁守護我們(守護天使),它構過各種媒介來引領我們由我們的經驗釋放渴望,以種種藝術形式發揮出來。這時不妨把藝術治療師視為媒介物之一而非天使本身,因為藝術治療師所做的是讓患者從”模仿”到”自發”創作,而不是直接的”教學”。
更進一步的面向是反探於患者自身。天使理論所暗示的是背後有一個不可名之的存在透過藝術使患者痊癒(這樣一個無私的存在通常就是神或者說上帝, God)守護神的概念則有所不同,他揭示守護神存在於患者的心中,在藝術創作中這個神被喚醒,化為作品的一部分,也就是說這是個”自救”的過程。”我始終意識到我自己是兩個,我的靈魂和我”(Walt Whitman, 1848)表達的正是這種概念。勞倫斯認為惠特曼是藉由詩的形式在進行心靈的對話,同理,繪畫的功能也即在此。

各年齡層的治療策略→兒童

光兒童我就打了一頁多一點了耶...這樣我會超過三頁喔XD

各年齡層的治療策略、需求

兒童、青少年
兒童青少年身心障礙的音樂治療,必須慎重的考慮,如集團性的音樂活動可能會讓自閉症兒童產生極度的恐慌狀態。我們可以把兒童的音樂療法分為精神療法或教育訓練兩大類,前者的目標是情感的抒發、昇華、傳達訊息,強調對人關係的情緒方面;後者是以精神和身體機能的發展、訓練為目標,改善認知、運動、語言等方面。通常心身障礙兒採用兩者混合使用,而自閉症則是以精神療法為主。
以下簡單的介紹自閉症兒童和學習障礙兩方面來做治療策略的探討。

自閉症兒童、青少年
自閉症患者從小開始表現出語言理解和表達的困難,難與身旁的人建立感情,對於各種感官刺激的異常反應,難以更改的固定行為等。
自閉症兒童的治療目標有促進正常發展、消除不當行為、解除固定刻板的行動等,達到上述目標需要以耐心和毅力循序漸進。普遍認為利用音樂可以增加自閉症兒童的知識和能力,但是由於自閉症兒童的認知能力缺陷,僅是用耳朵聽到音樂仍不被接受,要達到治療目標必須在音樂的環境之中吸引他們的向心力。
要讓自閉症兒童接受音樂,首先要營造一個自由與安心感的環境(亦即能安心喊叫、敲擊東西),除此之外也不可用強迫觀念讓他們接受,以避免自閉症兒童的不安而排斥。有了環境之後接下來是要讓自閉症兒童自我表達音樂,這可分為兩階段:
第一階段
此階段為自由使用樂器發出聲音的階段(即使弄壞樂器也沒關係)。透過樂器本身的物理抵抗原理發出聲音時,這個抵抗會讓自閉症兒童的心產生自己在支配什麼的感覺,也就是自己是主人的感受。當自閉症兒童體驗到吹奏樂器的方法後,就可以進一步學習旋律、節奏、正式的記譜法。
第二階段
當第一階段的自閉症兒童有了知覺和運動的感覺,這一階段著重在即興演奏,演奏出自己喜歡的樂音。首先採合奏的方式在合奏中加入一些自閉症兒童不熟悉的和弦或節奏,聽久了之後他會在無意識之中改變演奏方式,甚至自由組合節奏和學旋律。如果將這方面的才能誘發,對於身體的機能和認知作用以及社會適應力等都會大大的提高。 隨著音樂的成長,自閉症兒童逐漸的可以管理自己,也能夠和其他團員學習社會行動的方法。最終目標是讓自閉症兒童自發性的表現自己,成為快樂的社會成員之一。

學習障礙
學習障礙的成因很多從視聽障礙到自閉症、精神遲滯症和腦性麻痺等等,而所謂的學習障礙是指個人的精神年齡或學業成績落後相當學年的兒童青少年一年以上;也可以說是在解決問題時無法達到基本的、必要的方法與技能的障礙。國內對於學習障礙兒童多半只是勉勵和勸導,極少數會發現真正的原因。而音樂治療的目標有促進全身運動、心身的協調統合能力、知覺面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協助對事物的認知概念、提升自信心與自我肯定的能力。
而實行上的內容,首先實驗哪一種音樂的樣式最能引發對象兒童的身體運動性質,再利用音樂的韻律節奏做體操,訓練兒童耳目四肢的協調,接著讓對象認識各種音樂的音色,最後再訓練發聲、不同樂器的演奏,針對其興趣的樂器加以指導練習,訓練其集中注意力與耐力;並且安排獨奏合奏建立自信心。

2008年12月22日 星期一

總大綱

一、藝術如何應用於治療
(一) 視覺藝術(請repost)

(二)音樂
1. 音樂治療的四種不同取向(資料來源:音樂治療十四講)(2頁)(厚瑄負責)
a.心理治療取向
b.音樂取向
c.教育取向
d.醫療取向


2.音樂治療的實務
a. 音樂治療實施步驟(0.5頁) (厚瑄負責)
b. 音樂治療在不同年齡層的應用(兒童青少年;成人;高齡、安寧療護)(2~3頁)(立宇負責)
c.案例(找一篇論文)(1~2頁)(瑞斌負責)

(三)分析藝術治療的角色定位,優缺點分析
1.音樂治療(0.5頁)(俊智負責)
2.視覺藝術治療

方向與細則

視覺藝術治療大綱
一、理論架構 x1.5 湯
二、發展沿革 湯
1.西方 x0.6
2.東方 x0.4
2-1古代
2-2近世
三、理論基礎
1.形上學(哲學)x1 黃
2.形下學(科學)x1.5 王
四、實際應用
1.青少年治療 陳
1-1架構 x0.7
1-2療程的設計x1.3
2.成人治療 黃
2-1架構 x0.7
2-2作品分析 x1.3

青少年藝術治療

青少年藝術治療

這本書 一開始是討論了對於藝術治療的各種觀點,如同我們看社會學課本一樣,對於同樣的事,每個派別對於藝術的觀點些不同,一個是藝術即治療”(art as thrapy),另一個是藝術心理治療(art psychotherpy),我覺得這部分比較哲學,不是很適合放在我們的報告.

比較適合的部分,是書中所講解的關於藝術治療中青少年會有的心理轉變—1.抗拒(resistance)2.發想(imagining)3.投入(immersion)4.放手(letting go), 對於每個階段都有詳細的介紹,同時也有實際案例的說明.

另一個闡述的比較好的是對於一個藝術治療師應該怎麼做,對於青少年的藝術作品該抱持著怎樣的態度,如何給予回應(ex.作一幅畫與他溝通),該如何塑造治療室,才能讓案主能夠有最佳的環境,願意敞開胸懷(這類治療是團體進行的,除了硬體的設計,軟體的營造也相當重要)

最後一個值得寫的是:藝術治療常見的主題:1.認同混淆2.冒險3.自殺4.自我嫌惡5.恐懼被拋棄6.強烈憤怒,這裡面有基本的講解,對於每個項目都有實際案例的講解, 這本書的優點是有為數不少的案例,缺點是這些案例有的是因美國環境下的產物,不適合套用至我們國內.

2008年12月18日 星期四

Art as Medicine 讀後短評

今天把300頁的嘴砲書啃完了

就如同我先前所說,這本書的分析面很形而上學:

薩滿教、守護神、天使、與畫像的對話

這是四大重點


那這本書到底有沒有用呢?

我覺得還是有的

因為我們的暫定大綱有個單元是小組各人的治療體驗

個人認為撰寫這部分的方式就可以援用本書第三章 - 論證 的筆法

舉例:

右邊的乳牛要說話"你(指畫家)仍然充滿能量,但是你更加鬆懈......(中略)......狂熱激情的動態仍然在此處,別擔心。它存在於我上方這棵搖晃的樹,以及這幅畫的色彩和刺激官能的形狀......"

很嘴砲的筆法,但是很創新

提醒一下各位(雖然大家都知道了)

我們的題目跟某組撞題,所以要開發一些特殊的內容XD

還有一件事,就是視覺藝術治療體驗這部分,

並不是找張畫來用自己的內心分析它

是我們要自己畫,大家不要搞錯了~


這本書過於哲學的內容不大適合引作報告正文,目前想到的用途就是這個~

2008年12月17日 星期三

期末報告

就把這裡當作小組討論的記錄區吧:)